본문 바로가기 사이드메뉴 바로가기 대메뉴 바로가기

YEONGDONG-GUN


YeongDong-Gun

The center of Korean classical music with an
artistic spirit and clean natural environment

永同宁国寺僧塔
永同宁国寺僧塔 宝物第532号

僧塔位于宁国寺向南二百米左右的山坡上,塔内安放着僧侣的舍利或遗骨。

僧塔呈新罗与高丽时期常见的八角圆堂形,由花岗岩所制。

建造时期据推测为新罗末至高丽初,据碑文记录圆觉国师的遗骨安放在宁国寺内,本浮屠内就安放着圆觉国师的舍利。

僧塔看起来端正典雅,评价甚好。

永同宁国寺三层石塔
永同宁国寺三层石塔 宝物第533号

石塔建于新罗时期,作为普通的石塔双重基坛上面立有3层石核。

石塔原先在古寺址塌陷,1942年朱奉祖师将塔搬到宁国寺后对其进行复原,石塔现与大雄殿一起向东望去。

搬迁石塔时本来双重基坛的上下层被倒置,2003年文化财维修时才恢复为原状,据推测石塔为新罗后期九世纪末的作品,由花岗岩所建。

石塔上端一部分遭毁损,现被保管在寺院内,被评价为现存的统一新罗后期石塔中的优秀作品。

永同宁国寺圆觉国师碑
永同宁国寺圆觉国师碑 宝物第534号

圆觉国师于高丽毅宗7年(1153年)成为禅师:精通禅宗法理的僧人,明宗1年(1171年)成为王师:(国王的师傅),此碑就是圆觉国师的碑石。

圆觉国师九岁时到大禅师教雄门下并削发为僧,55岁(1174年)入寂,遗骨安放于宁国寺内。

“朝鲜金石总览” 上卷记载,明宗十年(1180年)韩文俊立碑文并建立圆觉国师碑。

碑身为一块粘板岩,碑身弹痕累累,毁损严重,无从可知其所有碑文内容。

龟状碑垫石与碑首:碑身上刻印的四条龙形状怪异,制作年代清晰可见,备受学界瞩目。

永同宁国寺望塔峰三层石塔
永同宁国寺望塔峰三层石塔 宝物第535号

石塔位于宁国寺向东五百米处望塔峰上的花岗岩上面,把自然岩石雕琢成光滑的平面后在其上面建了基坛。

塔身下有垫石,屋顶由其他石头所制。据推测为高丽中期作品,塔高2.43米。

石塔西北方向二十米处的晃岩宽6米,高8米,重10多吨,形状犹如鲸鱼在海上腾跃。 岩石可由一名普通人力推晃动,故得名晃岩。

永同新项里石造如来三尊立像
永同新项里石造如来三尊立像 宝物第984号

佛像在新项里村庄入口3米处的山坡上向南望去,四边形盘石前面刻有统一新罗时期的纹样。呈本尊佛左右两侧配有菩萨立像的三尊样式。

佛像头部呈圆状,口唇轮廓鲜明,鼻梁高挺。两耳短,颈部稍长,无三道状。带有双重圆形头光,内有荷花纹,外有串着珠链的纹样。

平正的肩部与稳重的体格等身体部位上依稀可见古时风格三尊佛像继承了泰安磨崖三尊佛像与瑞山磨崖三尊佛像等七世纪石佛像风格,作为七世纪后期乃至八世纪初期作品备受注目。

村民将立像视为守护神,在解放前为止一直进行洞祭活动。

永同般若寺三层石塔
永同般若寺三层石塔 宝物第1371号

石塔呈典型的新罗末与高丽初流行的单层石塔状,建造年代据推测为新罗文圣王8年般若寺创建当时的846年。

址台石上形成1层基坛,在其上面铺上塔石,上部有方形屋顶状装饰与其他装饰,貌似路盘上倒扣周鉢。

2层的塔身相比1层急剧向下,1层的屋顶石的基础为5级,2层与3层为4级。

塔内供奉着菩萨的舍利,如佛像同属参拜对象。

永同宁国寺银杏树
永同宁国寺银杏树 天然纪念物第223号

树高31米,树围11米,树龄据推测为一千年左右。树枝在2米高的地方呈分支状,东西方向长25米,南北方向宽22米左右。

树枝在2米高的地方呈分支状,东西方向长25米,南北方向宽22米左右。

西边树枝中有一根向下而长直至地面,由此而生的新的树枝高达5米以上,树围超出20厘米。

据传每逢国家有难此树就放声哭泣,秋天银杏树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令人瞩目观望。

永同梅川里美扇树自生地
永同梅川里美扇树自生地 名称:永同梅川里美扇树自生地 品种:天然纪念物第364号(1990.08.02指定) 所在地:忠北永同郡永同邑梅川里 山4-4

美扇树为六道木叶属,与梣木一起同属迎春花科,为1属1种。 落叶灌木,高1米~1.5米,树叶相对而望,呈椭圆状或卵状,端部锋利。 叶长3~6厘米,宽2~3厘米,边缘部无锯齿状,上面呈深绿色,后面呈淡青色。

树干呈方形,先开花后长叶,花香扑鼻,花色一般呈白色,还可看到粉红色、象牙色与蓝色。 花期为3月末至4月初,果子呈圆扇,故得名美扇或尾扇树,呈心状。

永同梅川里的美扇树自生地位于白川溪水边的低丘上。 此地的美扇树簇生而长,毫无毁损后复原之痕迹,保存完好。

美扇树为世界珍稀植物,全世界唯一的自生地就在忠北永同与镇川、槐山、全北扶安等地,现已被列为天然纪念物。

永同少石古宅
永同少石古宅 重要民俗文化财第132号(1984年一月十日指定)

据望瓦记载古宅建于朝鲜高宗22年(1885)。

内宅由厢房与古间宅所构成,二十世纪初原先在内宅与厢房之间的行廊与广宅现已被撤除。

内宅由正面6间、侧面3间、前后带有退间的重檐、八作瓦屋顶所组成。 少石古宅是自然石台阶上面放置础石后,在其上面立方形柱子的1高柱5梁房屋。

H字形厢房以中间的厢房与厢厅为中心西侧有后房、厨房(上部为阁楼)与前房,东侧有后屋、对面屋与门厅。

作为花岗石高础石上面立方形柱子的1高柱5梁房屋,较内宅显得更为好看,并遵承了建筑基本工法。

古间宅的墙壁由传统方式的木板所制,屋顶铺上稻草。 自然石上面放置础石,柱子间横插木板,木地板,屋顶铺上木板。

家屋如实显现朝鲜后期富农的居住状况,历史研究价值甚大。 家屋名称后来为了纪念建造者宋秉弼的字号'少石'而更名为'永同少石古宅'(2007.1.29.)。

永同圭堂古宅
永同圭堂古宅 重要民俗文化财第140号

古宅分为内外两个空间。

内部空间呈‘ㄱ’字形内宅与‘ㄴ’字形广宅所环抱的‘ㅁ’字形。

外部空间变形严重,很难认出其原先的模样。

瓦片上印有‘乙酉三月(1885年)与‘丙戍三月(1886年)等文字,故可推测其建造时期为十九世纪末。

‘ㄱ’字形内宅按照京畿道以南的方式以厨房、内房、大厅、对面房、书房、厢房大厅与厢房等顺序所排列。

屋脊高翘在南方民家为很常见的建筑手法。 尤其是,对面房东侧的后间带有单间草屋顶,模样甚为好看。

永同金参判古宅
永同金参判古宅 重要民俗文化财第142号

据传古宅建于17世纪末,现只剩下内宅与别堂式内厢房,内宅前面的厢房现只剩下基坛。

据推测内厢房建于17世纪末,现存的门厅与古间宅均为二十世纪的建筑。

内宅呈‘ㄷ’字形,厨房、内房、上房、大厅呈一字型排列的南道式风格,其特点是大厅对面角落不设火炕而铺有地板。

内厢房内厨房、内房、上房、大厅依次排列,呈典型的别堂风格,非常雅致。

典型的士大夫家,建筑装潢技法虽然非常优秀,但相比内宅外部空间有失总体均衡之嫌,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融合的惟妙惟肖。

永同成渭济家屋
永同成渭济家屋 重要民俗文化财第144号

屋内有内宅、厢房、广宅、门厅、一角大门、舍堂等,均属二十世纪初后建筑。其中,广宅的建筑时期据推测为十八世纪,非常特异。

广宅为正面4间侧面2间的木造草屋顶,右侧仅一间对外开放,用作仓库,剩下3间围有板壁且铺上木地板。

如此竖向穿插大木板的方法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古时技法。 尤其是,屋内中央部立有柱子并与直接支撑桴子的材料相结合,其建筑手法非常古老,史无前例。 另外,广宅后面的柱子也很好地保存了传统技法。

秋风岭站给水塔
秋风岭站给水塔 注册文化财第47号,1939年所建。

为京釜线上的蒸汽式火车供水而所建的的给水塔 现存的铁路给水塔中平面唯一呈四角形,总体结构为基坛部、机械室、水桶3级,与其他给水塔的结构非常相似。

机械室内有当时给蒸汽式火车供水的泵,给水塔外有储存给水的荷花池等相关设施,保存完好。

永同老斤里双窟桥
永同老斤里双窟桥 注册文化财第59号,1934年所建。

双窟桥是京釜线开通时在恺勤川所建的拱形双窟桥梁,韩国战争时期很多无辜百姓被残杀的‘老斤里事件’就发生在此地。

韩国战争爆发后刚过一个月,1950年7月26日至29日的4天内,后退中的美军把永同邑酒谷里、林溪里居民与避难民拉倒窟桥内并进行集体屠杀,如今还可看到弹痕(○△显示),如实的说明当时的残酷景象。

永同深川站
永同深川站 注册文化财第297号,1934年所建。

深川站为1905年开通的京釜线的一个普通的火车站,随着客货运量的增加后来与复线工程一起搬迁并于1934年建成如今的火车站建筑。

呈‘ㅡ’字形平面状,候车室出入口呈牔拱顶,注重了正面性。 铁路边候车室出入口加设遮阳屋顶,与本宅屋顶相隔开,极富立体感,同时还是乘凉的好地方。